当前位置: 中州网 » 资讯 » 矿山能源 » 正文

这里矿山变公园,群众日子比蜜甜!一起去逛逛吧?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0-08-13 09:43  来源:河南日报客户端  浏览次数:97
核心提示:山中有池,池中有水,水中有鱼。出息县县城南4公里处,一处名为“山中天池”的旅游景点成了网红打卡地。游客漫步在青山绿水间,天

山中有池,池中有水,水中有鱼。出息县县城南4公里处,一处名为“山中天池”的旅游景点成了网红打卡地。游客漫步在青山绿水间,天池里碧波荡漾,亲水栈道上人来人往,绿树成林的山脊倒映在水中,一种别样的美丽画卷扑面而来。

这座“山中天池”,原来曾耸立着被苏东坡誉为“东南第一峰”的濮公山。因其山石为灰岩矿,用其烧制的“息石灰”曾经成为息县“三大宝”之一,一度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,曾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。

在经历过几十年的掠夺式开采后,山体和林地遭到破坏,环境极度恶化,当地群众曾用“吃饭盖住碗,睡觉蒙着脸,一年吃掉一块预制板”来形容自己的生存环境,这里成了息县人的“生态伤疤”。开山采矿不仅吃掉了祖先和子孙后代的财富,而且遗祸无穷,各种矛盾纠纷迭起,群众争斗频发。

“以前不敢出屋。树上都是白灰,洗完的衣服都晾晒不了,不少村民不得不整天关门在家呆着。”村民彭国义说。

一边是经济对矿产资源的高依赖,一边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答题。息县痛定思痛,壮士断腕,从2012年开始果断关闭水泥、石灰生产和石籽开发,上百家企业被关停。

“一个坑口的年利润少说也有几十万、上百万,财路被切断,企业难接受,当时经常出现矿区被关闭后,有夜又有人坑口扒开的,玩‘失联’的,硬挺着不干的,各种都有。”濮公山管理区宣统委员姚洋飞苦笑着回忆说。

使出硬手腕,打出温情牌,通过一系列宣传引导工作,矿主逐渐从“不想治、被动治”转变为“必须治、按样治、主动治”,积极承担起植被恢复的主体工作。随后,县里聚力打造矿山公园,大规模植树造林,这里的生态环境得到快速修复,周边村民也被安置进堪比城市社区的园林小区。

在濮公山转型发展中,息县自然资源部门也积极介入,把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,先后投资1.15亿元,整治土地2.1万亩,对生态环境、矿山修复、空心村、人居环境改善、景观建设、河道治理等进行了综合整治。

喧嚣远去,矿山安静了,恢复了它本来的模样。如今的濮公山绿树成荫、层峦叠嶂、亭台楼榭、水流潺潺,依据其独特的矿山地理环境,还建成了时光隧道、银杏走廊等多处游客最爱的观景项目。短短两年时间,花园一样美丽的清华园安居工程也在附近建成,44幢新建的楼房,远远望去蔚为壮观,周边群众挺进了840套16万平方米的小楼。小区内亭台楼阁、小桥流水、绿树如茵,别有一番韵致。8公里的环山公路、1.4公里的濮公山大道通车了,投资2000万元的中心校和幼儿园投入使用了,县特殊教育学校在这里落户了,曾经“门前冷落车马稀”的中渡店人气儿又旺了。

濮公山管理区党工委书记李勇说:“今天的绿水青山,是一系列组合拳换来的,无不体现着践行‘两山’理论的坚强定力。”

 
[ 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 

 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推荐产品
推荐信息